民主与法制网讯(□龙丽)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法学会作为省法学会实体化建设实战化运行试点,“法学专家”解纷工作法获得全省第一批“枫桥式工作法”荣誉。今年,紫云县法学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学会建设主动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让法学法律力量在多元解纷格局中积极作为、有效赋能,打通基层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推动会员进驻县级,“四诊”模式构建多元化解新格局
按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中“推动部门入驻”的要求,紫云县法学会充分发挥法学专家的专业性、领头示范作用,全力推动法学专家以及6家律师事务所入驻县综治中心,通过以第三方身份参与决策咨询、防范化解风险、矛盾纠纷调处、信访积案化解等工作,将法学会的专家“智囊团”转化为综治中心的“法治智库”。
开门“坐诊”。在紫云县综治中心增设法学专家服务窗口,专家实行坐班制,及时妥善解决好群众信访问题。今年以来,专家“坐诊”接待群众34批57人次,提供法律咨询86人次,代写法律文书21篇。
走访“巡诊”。受紫云县综治中心指派,针对重大矛盾纠纷、疑难问题进村入寨开展走访“巡诊”,从源头上参与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共派出法学专家进村入寨“巡诊”26人次。
摆摊“义诊”。利用重大时点,积极参与综治宣传活动,开展法律“义诊”,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9场次、服务150余人次。
联合“会诊”。在紫云县综治中心统筹下参与会商,针对离婚率逐年上升、婚恋纠纷、未成年人保护等社会热点、堵点进行研判。今年来,共撰写了相关调研报告4篇;对该县《格凸河景区管理条例》提出了9条修改建议。
推动会员常驻乡级,“四单”机制融入纠纷调处全链条
按照中央、省、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引》的要求,紫云县法学会积极联动各乡镇(街道)工作站点,推动站点会员常驻综治中心,通过“四单”机制实体运行,加强与综治中心的联动联调。
综治“点单”是基础。各级综治中心聚焦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由综治中心向紫云县法学会或工作站“点单”,结合诉求需求“点”专家、“约”时间、“订”方式。
学会“派单”是保障。接到综治中心“点单”后,紫云县法学会(或工作站)对矛盾纠纷的法律诉求进行分析研判,根据专家及会员的专业领域点对点“派单”。
会员“接单”是关键。法律专家或会员在接到“派单”后,第一时间到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报到,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闭环“销单”是规范。专家或会员完成“派单”任务后,及时反馈至“点单”的综治中心进行审核,核销台账。今年以来,法学会共“接单”17件,专家或会员已办结13件。
推动全员随驻村级,“四员”职责助力治理末梢神经
紫云县法学会结合综治网格划分实际,科学选派435名会员全员进驻631个网格,当好群众的“四员”,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满足人民群众法治服务新需求。
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会员入驻综治网格积极参与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做好法律解答、政策解释、心理疏导等非讼服务工作。
当好依法治理“情报员”。扎实开展走访排查,会员会同网格长、网格员了解群众法治诉求及本地主要矛盾纠纷等信息,及时开展分析研判、分流上报等工作。
当好法律政策“宣传员”。会员以多种形式、途径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移风易俗,增强群众法治观念,法学会会员进村寨召开院坝会、进企业面对面座谈、进学校开展专题辅导等形式,开展法律政策宣传。
当好基层干部“辅导员”。会员定期对乡镇(街道)党政干部、村(居)工作人员开展法律培训、辅导,提供村务决策法律服务,提高基层干部依法治理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