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历史遗留的矛盾纠纷往往是最棘手的难题。近日,大方县法学会八堡乡服务站凭借专业的素养和不懈的努力,成功调解了一起持续长达50多年的宅基地纠纷。此前,这起宅基地纠纷历经当地村委会多次调解,却始终未能得到解决。八堡乡服务站接到反映后,乡平安法治办负责人李付春等法学会会员迅速行动,第一时间深入调查调解。
面对这桩错综复杂的纠纷,调解工作组深知还原事实真相的重要性。他们多次深入村落,走访当地群众,全面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宅基地登记档案。从土改时期的原始分配记录,到各个历史阶段的变更资料,工作组抽丝剥茧,逐步梳理出宅基地权属变迁的关键线索。当事人陈某怀提供的70年前土地房屋所有证以及界石位置,更是为精准界定宅基地边界提供了有力依据,为后续调解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事实基础。50多年的纷争,让双方当事人积怨已久,情绪对立严重阻碍了调解进程。调解人员决定先从情感疏导入手,采用“敞心扉”调解法,给予双方充足的时间倾诉多年来的愤懑与委屈。在调解人员耐心倾听、不偏不倚的态度下,紧张的氛围逐渐缓和。待双方情绪初步平复,调解人员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宅基地确权、边界划定的条款,以及宅基地管理的相关政策,让双方清晰地了解自身权益与义务的法律边界。在法律的明确指引和调解人员公正客观的分析下,双方逐渐认识到自己不合理的诉求,态度开始软化。调解人员抓住时机,提出合理的宅基地划分方案,让双方切实感受到公平公正,矛盾的坚冰就此消融。为确保调解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服务站帮助双方精确测量争议宅基地,明确面积与四至界线,并在现场定桩标记。在双方对划分方案表示满意后,服务站立即组织签订调解协议书。为保障调解协议的有效执行,服务站还邀请属地村委会、司法所作为监督主体,参与调解协议签订仪式并签字见证,进一步增强了调解协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至此,这起困扰双方长达50年的宅基地纠纷终于得到彻底解决。据悉,大方县法学会八堡乡服务站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综治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律宣传活动,引导群众依法反映诉求,真正做到将矛盾化解在源头,把纠纷解决在基层。近年来,该乡10名法学会会员已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24起,成为该乡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