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是第38个国际禁毒日。今年国际禁毒日,围绕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主题,集中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国家禁毒办等七部门联合发文,决定于2025年6月至12月在全国开展防范青少年滥用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网络集中宣传教育活动。药物滥用具体有哪些危害、成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本文试对此进行探析。
药物滥用是指非医疗目的反复、大量地使用具有依赖特性的药物(或物质),使用者对药物产生依赖(瘾癖),强迫和无止境地追求药物的特殊精神效应,包括单纯因吸食海洛因、冰毒等传统毒品的行为,以及麻精药品、处方药品在非医疗用途上的滥用、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近年来,一些青少年由于对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了解不够,受社会特别是网络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不良信息诱导、欺骗,导致滥用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的情况时有发生,极易诱发恶性犯罪,引发肇事肇祸等案事件,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全稳定。鉴于其危害的严峻性与广泛性,亟须建立科学、系统、高效的青少年药物滥用综合预防控制体系。
青少年药物滥用现状
滥用药物类型多元化、复杂化。近年来,由于执法部门持续加大打击力度,传统毒品获取难度加大,有的不法分子把牟取暴利的重点转向更具有隐蔽性与可获得性的麻精药品及具有滥用倾向的普通药品。例如,含有盐酸伪麻黄碱、磷酸可待因、右美沙芬等成分的复方感冒药、止咳药水,因获取渠道相对便利,易被青少年群体滥用。但如果青少年长期超剂量服用这些麻精药品,可能引起中枢神经抑制、呼吸衰竭直至死亡。同时,医学临床中常使用的止痛药物曲马多制剂,具有与吗啡相似的成瘾和戒断现象,过量摄入可引发昏睡、意识模糊与幻觉等。此外,唑仑类药物的滥用则导致严重嗜睡、呼吸抑制风险及长期的精神异常。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以“上头电子烟”等新型载体形式出现的合成大麻素、氯胺酮(坊间俗称“K粉”)、依托咪酯等被国家列管药品,因其容易伪装、社交传播快的特点,极易诱导青少年在猎奇心理驱使下滥用,发生急性中毒性反应,如眩晕、呕吐、精神萎靡、出现幻觉等反应,过量服用甚至会导致呼吸衰竭、精神错乱乃至猝死。
药物滥用途径隐蔽化、多样化。当下,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获取滥用药物的重要途径。比如,2024年9月18日《法治日报》刊文指出,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嗑药”,并用暗语分享超量服药后的感受。今年2月26日《羊城晚报》报道,部分青少年群体中,存在故意过量服药(简称“OD”)现象,社交媒体上不时能见到关于OD的讨论。事实上,针对此类问题,我国相关部门早就出台《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等措施规范网络售药环境,但无证经营药品、销售禁售药品、不规范开具电子处方等乱象仍时有发生,导致一些特殊管理药品违规流出,形成滥用风险。此外,滥用药物的青少年多游离在不良朋友圈或线上“病友圈”“嗑药文化圈”,圈内的核心成员充当“大哥”,掌控药物来源,通过引诱、欺骗等手段,将其他青少年拖入药物滥用的深渊,这种封闭性的滥用生态加大了干预难度。
危害后果的严重性与广泛性。药物滥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往往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生理方面,除对机体器官的直接损伤外,长期滥用药物会抑制免疫系统,从而大大增加患传染性疾病及慢性病的风险;精神方面,药物滥用易引发焦虑、抑郁、躁狂等精神障碍,或出现精神分裂症状,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功能;社会方面,药物滥用极易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为获取毒资,有些青少年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或者参与毒品贩卖活动,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此外,药物滥用还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家庭不仅需要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还需面对青少年因药物滥用而导致的行为异常、学业荒废等问题,甚至亲子关系破裂等。
青少年药物滥用的成因
家庭监护功能弱化与失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类社会化的初级场所,其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青少年行为安全边际。父母婚姻关系冲突,如频繁争吵、离异等,会使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和被爱感,使其更易通过寻求外界刺激来补偿心理缺失,这大大增加药物滥用风险。尤其是父母本身存在药物滥用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引导,更容易效仿这种不良行为。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偏差,过度溺爱导致孩子任性、自我中心主义,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律能力;而过于专制严厉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家庭产生抵触情绪。此外,家长对药物滥用的隐蔽性认知不足,不了解常见的管制药物,未能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常行为,如精神萎靡、行踪诡秘、经济异常消费等,导致错失早期及时干预的最佳时机。
学校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学校在药物滥用预防教育与干预机制方面滞后,一是药物滥用防控教育缺失。部分学校未能将药物滥用预防知识及药物滥用法律后果等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学生对药物滥用危害性了解不足,缺乏防范和抵御药物滥用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薄弱。专业心理教师配备不足,缺乏有效的筛查与干预机制,难以及时识别和有效疏导具有药物滥用倾向的高风险学生。三是校园欺凌和暴力隐患。校园欺凌受害者因长期心理创伤,易将药物作为逃避或缓解痛苦的手段。学校对霸凌事件的预防与处置不力,间接助长药物滥用的土壤。四是家校协同机制薄弱。学校与家庭间缺乏常态化、有效的信息沟通与药物滥用防治协作机制,未能形成预防合力。
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社会上不良文化的传播易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以“嗑药文化圈”的社交圈子为例,其在社交平台上通过暗语,如用“OD”指代过量用药等的广泛扩散,形成了隐秘的“OD”社群。这些隐秘社会群体宣扬错误观念,将药物滥用予以美化或合理化,对青少年产生强烈诱导。而一些酒吧、KTV等娱乐场所成为新型毒品如“开心水”“彩虹烟”等流通与吸食的温床,执法部门要加强打击力度、常态化监管。此外,好奇心强、辨别能力弱的青少年群体,易接触并陷入滥用药物的陷阱。加之社会对药物滥用者的偏见,使得成瘾青少年在脱离毒品瘾癖后回归社会时面临重重困难,如就业歧视、社会孤立等,进一步导致其难以有效摆脱药物依赖,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法律规制与监管体系滞后。虽然我国对药物管控日益严格,但在法律与监管层面仍存在一些漏洞。部分药品监管法律法规滞后于新型药物的发展速度,难以适应新型药物不断涌现的形势。例如,对一些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列管存在延迟,在其未被列管期间,不法分子趁机大肆生产、贩卖和滥用,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网络售药监管难度高,虽然我国已出台《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等,但无证经营药品、销售管制药品、不规范开具电子处方等网络售药乱象仍时有发生。线下药店审查处方、核验患者身份不严格,导致不时产生“虚假处方”,使得青少年能够轻易获取管制药品。
青少年药物滥用防治体系的构建路径
强化家庭预防的基石作用。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行为对子女造成的深远影响,注重自身行为示范,营造幸福、稳定、温馨的家庭氛围。要努力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细心观察子女的心理波动,通过正确价值观引导增强其行为决策能力。家长应主动学习预防药物滥用的相关知识,了解常见滥用药物的种类、危害及识别方法,提升对药物滥用问题的警惕性。在孩子确有服药需要时,严格按照医嘱控制剂量和疗程,并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指导孩子合理用药。例如,在孩子生病需要服用可能含有致瘾成分的药物时,家长要确保孩子正确用药,避免滥用。一旦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如精神萎靡、行为诡秘、经济支出异常等,要及时与孩子沟通,询问情况,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咨询师或戒毒专家的指导。
完善学校教育的核心体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推动药物滥用预防课程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依据不同学段认知水平,开发不同的模块化教材,系统传授药理知识、毒品危害及法律风险,以及拒绝知识和技巧。学校要定期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对毒品的自我防护能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与风险评估机制,针对性开展压力管理、社交技能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建立健全校园霸凌预防和处理机制,加强对校园霸凌行为的监测和干预,及时发现并制止霸凌行为,为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家校合作,定期组织家长会,告知学生在校情况,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共同预防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
优化社会支持网络。加大对药物滥用危害的宣传力度,如通过公益广告、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传播药物滥用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药物滥用问题的认识,消除社会对药物滥用者的歧视。公安、文化、网信等部门应加强协作,定期不定期对娱乐场所实施高频次、精准化检查,严厉打击场所内涉药违法犯罪。强化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利用技术手段识别、筛查涉药暗语、诱骗信息及非法交易信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招募培训专业志愿者,为有滥用风险或已陷入成瘾的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心理治疗、行为矫治、家庭干预、社会技能培训等支持服务,协助其康复与社区融入。
健全法律规制与监管的长效机制。适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时将新型精神活性物质及易被滥用的药物纳入管制目录,明确其法律地位和处罚标准,增强法律威慑力。加强对网络售药平台的监管,严格要求平台落实处方审核、身份认证等制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监控异常购药行为,严厉查处违规的网络药方销售平台及商家,规范网络售药秩序。加强对实体药店监管,规范处方审核流程,对药师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建立药店诚信档案,对违规销售处方药的药店采取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等处置措施,从源头上遏制药物滥用的发生。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公安、药监、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共同打击药物滥用违法犯罪行为。
总之,青少年药物滥用治理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构建全方位的青少年药物滥用综合防治体系,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通过强化家庭预防功能、完善学校教育体系、优化社会支持网络及健全法律规制与监管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协同制衡的防治格局,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筑牢青春防线。
本文为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预防刑法视阈下我国刑事制裁体系结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3BFX121)、2020年度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一般课题“中国特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司法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SFB2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